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

小兒成長(轉骨)系列文章

有關小兒成長(轉骨)的文章會放在這,有需要幫忙長高的家長小孩可以看看,先有基本概念

小兒成長

中醫轉骨怎麼做?

我的小孩有沒有比較矮?

兒童性早熟

繼續努力

中醫轉骨怎麼做?

轉骨是台灣特有的生長理論,因為早年社會物資短缺,又需要勞力工作,小孩在成長期間往往營養不夠又過度消耗,容易有發育延遲或不如預期的現象。於是先民想出在孩童青春期這個階段,配合藥物、食療等方式來健脾開胃,幫助小孩順利轉大人。

到了現代,普遍營養充足,也不需像過去那樣勞動,要注意的反而是營養過剩、飲食不均衡、活動不足、過敏問題、性早熟等。背景環境不同,自然轉骨的做法就不會像過去一樣,需要依每個小孩的體質來客製化。


🙋中醫怎麼看小孩成長?

中醫的小孩成長發育與先天腎精後天脾胃及其他臟腑有關。先天腎精指的是遺傳,也就是來自爸媽的本錢,決定了小孩的生長潛力;後天脾胃主要是消化吸收的能力,提供身體生長發育需要的營養,其他臟腑則是共同維持身體的運作,後天的部分決定了生長潛力能夠發揮到什麼程度,而先天後天全部加起來就是身體全部的能量本錢。

身體的能量平時會用在生長發育(營養送到需要的地方),生病的時候就用來抵抗病邪(免疫系統正常運作),需要有良好的氣血營衛循環才能把能量運送到全身,這就仰賴規律、適量的運動來促進心肺功能,幫助氣血營衛循環。

經過一整天的活動,累積了許多疲勞和需要修補的地方,需要透過充足良好的睡眠養陰,讓身體好好修復和成長。


🙋中醫小兒成長(轉骨)分階段

學齡前到青春期前,這個階段建立健康的習慣來儲備足夠的能量,到青春期才有本錢衝刺身高。健康的習慣(詳情點這裡)有飲食均衡、早睡早起、規律適量運動、不吃甜食。如果有過敏、容易感冒、胃腸問題要先調理好體質,才能好好儲備長高的能量。

青春期前段,一般女生8-13歲、男生9-14歲進入青春期,這時以促進骨頭縱向生長為主,會採用健脾、活血的中藥,增加營養吸收、促進血液循環及代謝。

青春期後段,大約在女生初經來潮、男生變聲後,這階段才是傳統認知上的轉骨,會加入比較多的補腎藥,目的是加速骨骼礦物質的填充,為將來存骨本。

要注意青春期的兩個階段不能調換順序,因為太早填充骨骼礦物質(補腎)會導致生長板癒合,就沒辦法再長高了。

上面提到轉骨分階段是大原則,每個小孩的體質、環境條件都不一樣,這也是我們一直強調客製化轉骨的原因,針對每個小孩調整最適合的轉骨藥方,後續也會持續追蹤和調整,讓我們陪著小孩成長,長愈久愈好。




邱魏武中醫師門診表


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

小兒成長

我們的身體從出生直到青春期結束,都會持續生長發育,大家最在意的身高也是,但長高的速度不是一成不變,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

嬰兒期(出生到三歲)這是我們一生長高最快的時期,小嬰兒出生的平均身長大約50公分,接下來第一年可以長25公分,第二年10公分,第三年7.5公分。

兒童期(三歲到青春期),一年可長5-6公分,低標是4公分。讓小孩在這個階段養成健康的習慣很重要,可以為進入青春期衝刺長高打好底子。

📍嬰兒期加上兒童期的身高可以稱為儲備身高,是青春期身高衝刺期的起跑點!

青春期(最後身高衝刺),這階段女生一年可長8-10公分,青春期後平均增加20公分,男生一年可長10-12公分,平均可長到28公分。

🙋青春期的身高是一路長到底嗎?

不是的,青春期長高的速度男孩、女孩不一樣,最重要的是時間點也不一樣。

女孩子比較早一點,一般在8-13開始出現第二性徵(乳頭隆起及長出陰毛),這時就是身高衝刺期,也就是長最快的時候。接下來大約2到2.5年會初經來潮,這時長高的速度會慢下來,也代表青春期將進入尾聲。

♂男孩子稍微晚一點,大概在9-14歲出現第二性徵(睪丸變大及陰囊變黑),長高的速度會慢慢變快,等到睪丸長軸超過2.5公分(大人中指第一指節的長度),就開始進入身高衝刺期,可以一路長到青春期結束,時間上會比女孩子長。


🙋怎麼知道小孩可以長多高?

身高是多基因遺傳,在最終身高總共佔了七成比重,另外三成則是後天努力決定,做得好的是加分,不好的就會扣分。

先來看看預期身高公式:

男孩身高=(爸爸身高+媽媽身高+13)÷2 ±7.5

女孩身高=(爸爸身高+媽媽身高-13)÷2 ±7.5

這是統計歸納出來的算式,太過學理的部分就先跳過,可以注意一下算式最後其實有很大的游移空間,可以當成我們後天努力可以幫忙的部分,有做到好的是加分,不好的就會扣分,加加減減最後就是成人時的身高了。


🙋怎麼樣可以加分?

答案是要養成健康的習慣,來看看下面這四點

🍲飲食均衡,蛋白質要夠,蛋白質是身體組成最基本也最需要的成分,另外要少吃加工品、油炸物,避免肥胖。

🛌早睡早起,睡眠是身體成長和修復的時間,尤其11點到半夜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,在11點前要熟睡,也就是最晚十點要在床上躺平。

🏃規律適量的運動,一個星期5-7天,每次至少30分鐘,有流汗、有點喘的程度。縱向跳躍的運動最能刺激骨頭生長,像跳繩就是很適合的運動,如果不喜歡或是不會跳,跑步和各種球類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。

🚫🍬不吃甜食,研究指出甜食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,晚餐喝一杯500CC全糖珍奶,生長激素直接被抑制到隔天;另外糖對小孩有某種程度的興奮作用,會影響睡眠,不利長高。

上面這些都能做到的話,對於健康和長高自然是加分的作用,反過來如果吃得不好,喜歡熬夜吃零食又不運動,那⋯⋯只會離健康和長高愈來愈遠。



2024年3月20日 星期三

盂肱關節粘連性關節囊炎(五十肩)

五十肩又稱冷凍肩,正式名稱是盂肱關節的粘連性關節囊炎,會有漸進性肩部疼痛及僵硬,通常會在2年內自發性緩解,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會拖延三到五年,甚至更久。

根據統計,五十肩終生流行率約2-5%,好發於40-60歲,女性較多見,左肩較常發生,約15%患者在5年內另一側肩膀會出現同樣問題,病情會在2年內緩解。

🙋既然會自己緩解,那是不是就不用理他呢?

🙅當然不是,因為五十肩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

五十肩症狀

  1. 肩部活動或被碰撞、牽拉時,會有像撕裂一樣的劇痛
  2. 活動度受限,梳頭、綁頭髮、穿脫衣服等日常動作皆無法做到
  3. 半夜翻身壓到患側會痛醒,影響睡眠品質

病程(時間是概略區分,每個人狀況不同)

  1. 疼痛期(3個月內):肩部疼痛為主,肩關節活動度稍有受限
  2. 結冰期(3-9個月):肩部疼痛劇烈,活動度逐漸減少
  3. 冷凍期(9-14個月):疼痛逐漸減輕,活動才痛,關節活動度明顯減少
  4. 解凍期(15-24個月):疼痛減輕,活動度明顯改善
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到了解凍期症狀會明顯緩解,但內視鏡觀察仍可看到關節內組織變化,實際上患者本人也會感覺左右手使用上的差異。

(能做到這三個動作表示肩關節及附屬的肌腱沒問題)

病因

  1. 原發性,沒有明顯原因,可能與長期身體結構歪斜有關
  2. 次發性,肩部或手臂外傷、骨折等所造成
  3. 其他風險因子如糖尿病、甲狀腺疾病、中風、長期固定、自體免疫疾病等

中醫治療

中醫治療的方向是緩解疼痛、改善活動度、縮短病程和減少後遺症。

從結構角度來說,五十肩常是肩部長期張力過大,超過身體可以代償緩衝的程度,才開始有發炎疼痛的症狀,透過針灸或是結構治療手法,把過大的張力解除,自然能緩解疼痛和發炎。

從內科角度則常歸因於50歲後,肝腎精氣虧虛,氣血不足導致筋脈肌肉失養凝滯;或是風寒濕等邪氣客於血脈筋肉,血凝不暢造成脈絡拘急而疼痛,除了前面提到的針灸或結構治療外,配合客製化水藥,祛風除濕,疏筋活血止痛,加速恢復。

復健動作

手指沿著牆壁慢慢往上爬,肩膀跟著往上抬,抬到快痛起來的高度就好,正面和側面都要做

手拿水瓶做鐘擺運動,擺動的範圍以不痛為準,要主動出力而不是用慣性甩


延伸閱讀:

什麼問題可以針灸?

什麼是結構治療?

平常應該怎麼保養自己的身體結構?

2024年3月9日 星期六

結構治療常見適應症

常見造成身體結構失衡的因素有工作環境、習慣動作、慣用手等因素,當張力過大超出身體能代償的範圍,就容易有痠、痛、麻的問題,往往是單側較明顯,嚴重一點就會兩邊一起出問題;另外像是跌倒、車禍等外力撞擊也會一下打亂身體的平衡而影響結構。

總結來說,常見的結構治療適應症:

頭頸部:顳顎關節痛、頸源性頭痛、頸部歪斜、高低肩、肩頸痠痛、習慣性落枕、神經壓迫手麻

手部:手肘手腕疼痛(網球肘、高爾夫球肘、媽媽手)、手指關節發麻疼痛

胸部:胸悶、呼吸不順、脅肋痛

腰背骨盆:慢性腰痠、骨盆歪斜、尾椎痛、坐骨神經痛

腳部:膝蓋痛、足踝扭傷、高足弓、扁平足、足底筋膜炎、步態不穩

其他還有車禍後遺症、手術後創傷後疤痕、運動傷害都可以治療


同場加映:結構治療要做幾次?療程怎麼安排?







精選文章

【案例分享】腰痠及大腿麻顯著改善

二十多歲男性,主訴腰緊繃痠痛,右側髖關節到大轉子發麻,從事園藝工作,工作常需背負較重的器械,多年前曾摔傷 🔍評估及處置 檢查發現主要雙肩緊繃張力大,右肩比較明顯,兩腳足弓排列不順,按壓有深層的痠痛點。 身體結構會因著工作、使用習慣、慣用手等因素形成平衡狀態,也保有一定程度的緩衝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