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關小兒成長(轉骨)的文章會放在這,有需要幫忙長高的家長小孩可以看看,先有基本概念
繼續努力
轉骨是台灣特有的生長理論,因為早年社會物資短缺,又需要勞力工作,小孩在成長期間往往營養不夠又過度消耗,容易有發育延遲或不如預期的現象。於是先民想出在孩童青春期這個階段,配合藥物、食療等方式來健脾開胃,幫助小孩順利轉大人。
到了現代,普遍營養充足,也不需像過去那樣勞動,要注意的反而是營養過剩、飲食不均衡、活動不足、過敏問題、性早熟等。背景環境不同,自然轉骨的做法就不會像過去一樣,需要依每個小孩的體質來客製化。
中醫的小孩成長發育與先天腎精和後天脾胃及其他臟腑有關。先天腎精指的是遺傳,也就是來自爸媽的本錢,決定了小孩的生長潛力;後天脾胃主要是消化吸收的能力,提供身體生長發育需要的營養,其他臟腑則是共同維持身體的運作,後天的部分決定了生長潛力能夠發揮到什麼程度,而先天後天全部加起來就是身體全部的能量本錢。
身體的能量平時會用在生長發育(營養送到需要的地方),生病的時候就用來抵抗病邪(免疫系統正常運作),需要有良好的氣血營衛循環才能把能量運送到全身,這就仰賴規律、適量的運動來促進心肺功能,幫助氣血營衛循環。
經過一整天的活動,累積了許多疲勞和需要修補的地方,需要透過充足良好的睡眠來養陰,讓身體好好修復和成長。
學齡前到青春期前,這個階段建立健康的習慣來儲備足夠的能量,到青春期才有本錢衝刺身高。健康的習慣(詳情點這裡)有飲食均衡、早睡早起、規律適量運動、不吃甜食。如果有過敏、容易感冒、胃腸問題要先調理好體質,才能好好儲備長高的能量。
青春期前段,一般女生8-13歲、男生9-14歲進入青春期,這時以促進骨頭縱向生長為主,會採用健脾、活血的中藥,增加營養吸收、促進血液循環及代謝。
青春期後段,大約在女生初經來潮、男生變聲後,這階段才是傳統認知上的轉骨,會加入比較多的補腎藥,目的是加速骨骼礦物質的填充,為將來存骨本。
要注意青春期的兩個階段不能調換順序,因為太早填充骨骼礦物質(補腎)會導致生長板癒合,就沒辦法再長高了。
上面提到轉骨分階段是大原則,每個小孩的體質、環境條件都不一樣,這也是我們一直強調客製化轉骨的原因,針對每個小孩調整最適合的轉骨藥方,後續也會持續追蹤和調整,讓我們陪著小孩成長,長愈久愈好。
我們的身體從出生直到青春期結束,都會持續生長發育,大家最在意的身高也是,但長高的速度不是一成不變,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
嬰兒期(出生到三歲)這是我們一生長高最快的時期,小嬰兒出生的平均身長大約50公分,接下來第一年可以長25公分,第二年10公分,第三年7.5公分。
兒童期(三歲到青春期),一年可長5-6公分,低標是4公分。讓小孩在這個階段養成健康的習慣很重要,可以為進入青春期衝刺長高打好底子。
📍嬰兒期加上兒童期的身高可以稱為儲備身高,是青春期身高衝刺期的起跑點!
青春期(最後身高衝刺),這階段女生一年可長8-10公分,青春期後平均增加20公分,男生一年可長10-12公分,平均可長到28公分。
不是的,青春期長高的速度男孩、女孩不一樣,最重要的是時間點也不一樣。
♀女孩子比較早一點,一般在8-13開始出現第二性徵(乳頭隆起及長出陰毛),這時就是身高衝刺期,也就是長最快的時候。接下來大約2到2.5年會初經來潮,這時長高的速度會慢下來,也代表青春期將進入尾聲。
♂男孩子稍微晚一點,大概在9-14歲出現第二性徵(睪丸變大及陰囊變黑),長高的速度會慢慢變快,等到睪丸長軸超過2.5公分(大人中指第一指節的長度),就開始進入身高衝刺期,可以一路長到青春期結束,時間上會比女孩子長。
身高是多基因遺傳,在最終身高總共佔了七成比重,另外三成則是後天努力決定,做得好的是加分,不好的就會扣分。
先來看看預期身高公式:
男孩身高=(爸爸身高+媽媽身高+13)÷2 ±7.5
女孩身高=(爸爸身高+媽媽身高-13)÷2 ±7.5
這是統計歸納出來的算式,太過學理的部分就先跳過,可以注意一下算式最後其實有很大的游移空間,可以當成我們後天努力可以幫忙的部分,有做到好的是加分,不好的就會扣分,加加減減最後就是成人時的身高了。
答案是要養成健康的習慣,來看看下面這四點
🍲飲食均衡,蛋白質要夠,蛋白質是身體組成最基本也最需要的成分,另外要少吃加工品、油炸物,避免肥胖。
🛌早睡早起,睡眠是身體成長和修復的時間,尤其11點到半夜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,在11點前要熟睡,也就是最晚十點要在床上躺平。
🏃規律適量的運動,一個星期5-7天,每次至少30分鐘,有流汗、有點喘的程度。縱向跳躍的運動最能刺激骨頭生長,像跳繩就是很適合的運動,如果不喜歡或是不會跳,跑步和各種球類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。
🚫🍬不吃甜食,研究指出甜食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,晚餐喝一杯500CC全糖珍奶,生長激素直接被抑制到隔天;另外糖對小孩有某種程度的興奮作用,會影響睡眠,不利長高。
上面這些都能做到的話,對於健康和長高自然是加分的作用,反過來如果吃得不好,喜歡熬夜吃零食又不運動,那⋯⋯只會離健康和長高愈來愈遠。
五十肩又稱冷凍肩,正式名稱是盂肱關節的粘連性關節囊炎,會有漸進性肩部疼痛及僵硬,通常會在2年內自發性緩解,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會拖延三到五年,甚至更久。
根據統計,五十肩終生流行率約2-5%,好發於40-60歲,女性較多見,左肩較常發生,約15%患者在5年內另一側肩膀會出現同樣問題,病情會在2年內緩解。
🙋既然會自己緩解,那是不是就不用理他呢?
🙅當然不是,因為五十肩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
中醫治療的方向是緩解疼痛、改善活動度、縮短病程和減少後遺症。
從結構角度來說,五十肩常是肩部長期張力過大,超過身體可以代償緩衝的程度,才開始有發炎疼痛的症狀,透過針灸或是結構治療手法,把過大的張力解除,自然能緩解疼痛和發炎。
從內科角度則常歸因於50歲後,肝腎精氣虧虛,氣血不足導致筋脈肌肉失養凝滯;或是風寒濕等邪氣客於血脈筋肉,血凝不暢造成脈絡拘急而疼痛,除了前面提到的針灸或結構治療外,配合客製化水藥,祛風除濕,疏筋活血止痛,加速恢復。
延伸閱讀:
常見造成身體結構失衡的因素有工作環境、習慣動作、慣用手等因素,當張力過大超出身體能代償的範圍,就容易有痠、痛、麻的問題,往往是單側較明顯,嚴重一點就會兩邊一起出問題;另外像是跌倒、車禍等外力撞擊也會一下打亂身體的平衡而影響結構。
總結來說,常見的結構治療適應症:
頭頸部:顳顎關節痛、頸源性頭痛、頸部歪斜、高低肩、肩頸痠痛、習慣性落枕、神經壓迫手麻
手部:手肘手腕疼痛(網球肘、高爾夫球肘、媽媽手)、手指關節發麻疼痛
胸部:胸悶、呼吸不順、脅肋痛
腰背骨盆:慢性腰痠、骨盆歪斜、尾椎痛、坐骨神經痛
腳部:膝蓋痛、足踝扭傷、高足弓、扁平足、足底筋膜炎、步態不穩
其他還有車禍後遺症、手術後創傷後疤痕、運動傷害都可以治療
二十多歲男性,主訴腰緊繃痠痛,右側髖關節到大轉子發麻,從事園藝工作,工作常需背負較重的器械,多年前曾摔傷 🔍評估及處置 檢查發現主要雙肩緊繃張力大,右肩比較明顯,兩腳足弓排列不順,按壓有深層的痠痛點。 身體結構會因著工作、使用習慣、慣用手等因素形成平衡狀態,也保有一定程度的緩衝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