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一個高足弓的案例,是一位四十多歲女性,她從小就有高足弓的問題,久站久走腳底會疼痛,也容易足底筋膜炎,已使用足弓墊多年。除了高足弓的問題,患者也曾經摔倒撞到尾椎,坐著很快就會不舒服坐不住。整個人左右不平衡,兩邊肩膀不一樣高,吸氣時會感覺左邊肩頸肌肉緊繃而呼吸不順,也有腰痠背痛等問題。
🔍評估及處置
左半身的張力特別大,治療上並不是把左邊的張力解決就好,因為身體的結構需要整體看待,當身體一邊出問題另一邊不太可能不受影響,需要全身一起調整還原才行。
先從足弓著手,患者足弓長期處在緊繃狀態,腳底只要輕輕按壓就非常刺痛,尤其左腳比右腳更為疼痛,透過結構治療的手法把足弓的骨頭拆解還原後,腳底按壓和走路都不會痛了。再來處理上半身,解開雙手的張力,讓患者呼吸變順暢,不再感受來自左肩的緊繃牽引。最後再把骨盆、胸廓回正,患者明顯感覺呼吸變順變深。
最後請患者起來走一走感覺一下,患者表示身體的感覺和調整前大不相同,有種不太會走路的感覺。這在結構治療中是很常見的反應,因為結構治療把身體結構重新拆解還原,還原後身體有了新的平衡而大腦還記得舊的狀態所以會有異樣感,需要幾天的時間重新適應。
🙋高足弓是怎麼一回事?
足弓是拱形有彈性的結構,一個正常的足弓能夠平均承受體重以及提供走路跑跳的緩衝,足弓太低是扁平足(可以看看另一篇:【案例分享】扁平足),太高就是高足弓。高足弓的足底筋膜總是非常緊繃,張力過大容易發炎。足底筋膜緊繃會也連帶影響到腳踝、小腿甚至大腿,長久下來會影響走路和運動;另外高足弓的腳只有腳跟和前腳掌(趾蹠關節為主)在承受體重,所以這兩個地方容易疼痛長繭;高足弓的人兩腳足弓高度通常不會一樣,像是兩腳一直踩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,往上可能造成骨盆、脊椎、肩頸歪斜,影響整個身體的平衡。
🙋高足弓需不需要用足弓墊或矯正鞋墊?
足弓是類似拱橋的構造,拱橋可以承受上方壓下來的重量,而且是愈壓愈穩定的結構,但是如果反過來從下面往上頂就容易不穩定,足弓也是這樣。另外人除了靜態的站立還有動態的走和跑,需要一些彈性變化(足弓會依據步態有對應的合理變形)讓實際情況更加複雜,但是簡單來說跟拱橋是很類似的。
🙋那麼足弓墊又是怎麼回事呢?
對高足弓的腳來說,前面提到承受重量的地方集中在前腳掌和足跟,有了足弓墊可以從足弓幫忙分擔支撐一些重量,前腳掌和足跟的壓力自然會減輕,疼痛長繭的情形也會改善,但是足弓的拱形結構來本來就不適合承受由下往上力量,這會讓足弓處在相對不穩定的狀態,如果再加上走路跑步需要的彈性變化就有機會造成骨頭錯位,附在骨頭上的肌腱、肌肉也會跟著出槽(就是台語說的突去/thūk kīk),接著就有機會往上對腳踝、膝蓋、骨盆⋯⋯造成一系列的影響。
🙋高足弓到底需不需要用足弓墊呢?
如果還沒接受過結構治療,可以依照原本的使用習慣來減緩不適,如果已經開始進行結構治療,身體會逐漸形成新的平衡,足弓墊這個輔助就可以退場啦。
*本文為案例資訊,僅做為推廣結構治療之衛教資訊,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、環境、生活習慣而有異。
*有任何需求或疑問,請來診當面評估及諮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