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歲的弟弟跟著媽媽來看診,因為蹲下容易向後倒,經過骨科判斷兩腳都是扁平足,而且右腳比起來更平,有先穿矯正鞋墊但改善不多。小弟弟抬腳的時候有足弓(腳底內側比較凹的地方,也就是一般腳印空空的地方),而踩在地上則是快看不到足弓(腳底內側與地面的空隙很小),這是功能性扁平足,大概有九成扁平足的人是屬於這類型,邱醫師自己也是,小時候最怕朝會校長長篇大論,因為腳底會痛到根本站不住。
考慮小弟即將進入青春期,決定做完整的結構治療,在抽高之前把身體調整最均衡的狀態。首先把縱軸調整好,足弓拆解還原,再讓弟弟蹲看看,這時就已經沒有往後倒的感覺了。接下來把橫軸也調整好,再把身體中軸也擺正就大功造成,測試蹲下的動態也更加穩定。最後交待先把矯正鞋墊拿掉,因為不適合的鞋墊可能會從腳底再把足弓頂歪。
兩週後回診時,弟弟說他這段時間都沒有用鞋墊,其他日常活動跟體育課都照常,直到回診的前兩天才覺得蹲下有要向後倒的感覺,但是沒有之前明顯。檢查了足弓果然有稍微跑掉,再幫他調整完全身就不會再向後倒了。等下次回診再看看全身結構有沒有穩定,以邱醫師的經驗,每一次做完完整結構治療的效果跟穩定性都會愈來愈好,接下來可以慢慢拉長回診時間,以這位弟弟的情況,會擔心進入青春期快速長高可能會有一些結構不平衡的狀況,建議還是要定期回診。
談到足弓,兩歲以下的嬰兒的足弓還在發育階段,大多是扁平足的狀態,到了八到十歲自然會發展出足弓,在這之前如果沒有症狀,其實不需要特別治療。那麼什麼情況需要進一步治療呢?
- 僵硬性扁平足,足部骨骼發育發生問題,無論有無承重都沒有足弓。
- 足底、腳踝或小腿常會疼痛,無法久站、久走或跑步。
- 走路或蹲下時容易跌倒。
- 走路內八。
- 鞋底磨損內側比外側快。
- 赤腳,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讓小孩打赤腳,讓腳底接受各種不同的觸感刺激,也能用到一些穿鞋子用不到的小肌肉。
- 跳躍,適度的跳躍運動可以訓練足部肌力,除了幫助足弓成型,對長高也有助益,但是如果運動會不舒服就要量力而為,或是來找邱醫師處理。
- 避免太厚太軟的鞋子或鞋墊,因為這樣不夠穩定,腳和身體為了保持平衡必須一直出力,反而沒辦法放鬆,久了有機會產生其他問題,像是腰痠背痛等等。
扁平足的每個人狀況都不一樣,必須個別評估及討論,有相關問題一定要找專業醫師協助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