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

【案例分享】腰痠及大腿麻顯著改善

二十多歲男性,主訴腰緊繃痠痛,右側髖關節到大轉子發麻,從事園藝工作,工作常需背負較重的器械,多年前曾摔傷


🔍評估及處置

檢查發現主要雙肩緊繃張力大,右肩比較明顯,兩腳足弓排列不順,按壓有深層的痠痛點。

身體結構會因著工作、使用習慣、慣用手等因素形成平衡狀態,也保有一定程度的緩衝空間,可以用來代償結構異常造成的過大張力,如果緩衝空間用完,就會發生反覆發作的痠痛不適,必須把身體結構拆解還原,才能消除張力,重建緩衝空間。


⏳治療時間

114.1月,共二次,療程進行中。


🙌患者回饋

治療前:

腰部酸痛,尤其在早上起床要會特別酸痛,甚至連刷牙彎腰都會痛。久站的時候也會腰部酸痛。大腿右側的關節都會麻麻的。  治療中: 治療的手法比想像中的更加輕柔,不像整骨一樣會有ㄎㄧㄎㄧ扣扣的聲音,而且過程很舒服,很放鬆。

治療後:

非常有感,治療完,隔天早上起床的時候要完全不會酸痛,超神奇的!而且大腿右側關節麻麻的感覺變很少了。

總結:

第一次接觸結構治療,效果超乎我的預期,會再持續接受結構治療。 邱醫師治療非常細心,內科或是結構治療問診都很細心,也會耐心解釋各種問題,超級適合我這種不太會問問題的人。 邱醫師以及每一位櫃檯小姐都給人很溫暖的感覺,讓我每一次回診都變得非常開心,總覺得自己不是傷患回去找醫師訴苦,更像是回去找好朋友聊天的感覺,真的就像我貴診所的標語上「第一次看診就有信賴的感覺」,謝謝福山雲玖中醫所有人員!




🙋結構治療怎麼做?

結構治療在意的是身體結構上的張力和轉折,不是腰痛就治療腰,而是從橫軸、縱軸尋找張力來源,從源頭處理後再回頭把軀幹理順,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會花在手腳上,幾乎沒有碰到腰。

🏃日常保健

  1. 每個禮拜安排時間做兩側平衡的運動,例如散步、慢跑、游泳等,輕鬆的運動可以避免鎖住結構。
  2. 每天的工作、活動都會在身上慢慢累積張力,可以透過縱軸三式和橫軸三式(詳細點這裡)釋放每天累積的肌肉張力。


*本文患者回饋及醫學影像經當事人同意分享。

*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、環境、生活習慣而有異。

*有任何需求或疑問,請來診當面評估及諮詢。


同場加映:結構治療簡介

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

【案例分享】長期腰痠顯著改善

三十多歲男性,腰痠痛反覆發作,挺腰時痠痛加重,曾跌倒腰部受傷造成腰椎壓迫,體格高壯,從事餐飲業


🔍評估及處置

檢查發現主要雙肩緊繃張力大,左肩比較明顯,兩腳足弓排列不順,按壓痠痛感。

身體結構會因著工作、使用習慣、慣用手等因素形成平衡狀態,也保有一定程度的緩衝空間,可以用來代償結構異常造成的過大張力,如果緩衝空間用完,就會發生反覆發作的痠痛不適,必須把身體結構拆解還原,才能消除張力,重建緩衝空間。


⏳治療時間

113.11月至114年1月,共四次。


🙌患者回饋

腰部不適,彎腰走路都會痛,看了很多醫生還是沒有用,一開始沒抱著希望會治療好,治療的過程不會感到不適或疼痛,治療個2到3次,症狀開始好轉,彎腰走路都會不會舒服了


🙋結構治療怎麼做?

結構治療在意的是身體結構上的張力和轉折,不是腰痛就治療腰,而是從橫軸、縱軸尋找張力來源,從源頭處理後再回頭把軀幹理順,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會花在手腳上,幾乎沒有碰到腰。

🏃日常保健

  1. 每個禮拜安排時間做兩側平衡的運動,例如散步、慢跑、游泳等,輕鬆的運動可以避免鎖住結構。
  2. 每天的工作、活動都會在身上慢慢累積張力,可以透過縱軸三式和橫軸三式(詳細點這裡)釋放每天累積的肌肉張力。


*本文患者回饋及醫學影像經當事人同意分享。

*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、環境、生活習慣而有異。

*有任何需求或疑問,請來診當面評估及諮詢。


同場加映:結構治療簡介

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

【案例分享】揮鞭症候群--車禍後左肩左手臂麻脹

五十多歲女性,113年5月開車發生車禍,幾天後開始整隻左手麻,手感覺像分段一樣,先至骨科就診,MRI影像檢查發現頸椎有多處椎間盤突出,伴隨脊髓壓迫,導致感覺異常,骨科醫師強烈建議開刀,但患者擔心手術後遺症。6月底來診時左側肩頸、腋下、左臂感覺異常(麻、分段)及沉重感,頭轉到特定角度時症狀加重。工作需長時間手持和低頭使用手機。


🔍評估及處置

檢查發現主要問題是雙肩緊繃張力大,左肩比較明顯,綜合工作習慣判斷可能長時間手持和低頭使用手機,讓頸部處於緊繃無緩衝空間的狀態,車禍撞擊力道傷害到頸部,造成揮鞭症候群。

身體結構有本來的平衡狀態,如果遇到車禍之類強力的外力除了直接傷害到撞擊的部位,也會打亂身體的平衡,讓原有的問題加重,必須做結構治療還原身體結構。


⏳治療時間

113.6月底開始,每週一次,連續八次。以縱軸(雙腳)、橫軸(雙手)調整為主。


🙌患者回饋

感謝邱醫師
2024年5月發生車禍,造成左側前胸挫鈍傷及外傷性第三至第六頸椎椎間盤突出症,左手側邊常有麻脹感。經西醫診斷,建議進行三四、四五、五六頸椎椎間盤切除併骨融合手術治療。但由於擔心手術後的後遺症,選擇了結構性治療。在治療過程中,症狀減輕,左手麻脹感有改善,整體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升。對於目前的療效感到滿意。手術應該是最後的選擇,在保守治療無法達到效果時再考慮手術治療這選擇。結構性治療作為替代方案,可以值得一試。


🙋結構治療怎麼做?

身體會依據使用習慣、工作類型、環境、慣用手等因素調整出自己的平衡,遇到車禍這樣強大的外力衝擊,會打亂原本的平衡,除了車禍直接傷到的地方,原本的痠痛不舒服也會變嚴重。

這個案例雖然是傷到頸部,在治療初期並沒有直接治療頸部,因為結構治療認為中軸都是被決定的,中軸的狀態是縱軸、橫軸交互作用的結果,調整中軸前必須先把縱軸、橫軸先還原才行。先前一位尾椎骨折的案例也是類似的情形(案例分享點這裡)。


🏃日常保健

  1. 工作或運動需要持續抓握,容易造成手指緊繃、手臂屈肌過度緊繃拉歪身體結構。不要因為手指緊繃就折或拉手指發出聲響,久了會愈來愈緊繃,改做橫軸三式(詳細點這裡)可以有效緩解不適又不會有不良影響。
  2. 長時間低頭會對頸部造成過大的壓力,除了傷害頸椎及周邊的肌肉,也會影響到胸椎、腰椎甚至骨盆的角度,要調整手機、螢幕的角度,避免長時間低頭,每隔一段時間要起來喝水、伸懶腰,活動一下。
  3. 睡前安排一些時間做縱軸三式和橫軸三式(詳細點這裡),幫助釋放每天累積的肌力張力。


*本文患者回饋及醫學影像經當事人同意分享。

*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、環境、生活習慣而有異。

*有任何需求或疑問,請來診當面評估及諮詢。


同場加映:結構治療簡介

2024年7月25日 星期四

結構治療簡介

結構治療有別於傳統傷科及推拿,不需用到頓挫、拔伸、扳轉等手法,而是透過輕柔的推晃、擺勢、造弧,讓錯位的肌肉、筋膜、骨頭順勢歸位,還原身體結構。


原理

身體以骨頭作為骨架,將肉臟、肌肉和其他組織掛在骨架上。隨著成長、工作、使用習慣等,身體會累積張力、產生轉折,骨架也會產生歪斜,一旦超過身體的代償能力,就會產生痠痛麻的現象。

結構治療以骨為依歸,在對的勢把骨頭的排列歸位,牽引附著在骨上的肌肉、肌腱、筋膜等軟組織順勢歸位,可以消除身體結構的張力和轉折,緩解痠痛麻等問題。


適合哪些問題?

頭頸部:顳顎關節痛、頸源性頭痛、頸部歪斜、高低肩、肩頸痠痛、習慣性落枕、神經壓迫相關症狀

手部:手肘手腕疼痛(網球肘、高爾夫球肘、媽媽手)、手指關節麻痛

胸部:胸悶、呼吸不順、脅肋痛

腰背骨盆:急慢性腰痠、骨盆歪斜、尾椎痛、坐骨神經痛

腳部:膝蓋痛、足踝扭傷、高足弓、扁平足、足底筋膜炎、步態不穩

其他:車禍後遺症、手術後創傷後疤痕、產後身體痠痛不適、餵奶抱小孩腰痠背痛、小孩生長痛、運動傷害、運動後恢復、改善運動表現等


注意事項

🙋進行結構治療前

  1. 穿著輕薄寬鬆的棉質短袖上衣及膝短褲最適合,長褲褲管要能捲到膝蓋,不要太緊繃,避免無袖上衣、裙子、太短的褲子或寬褲。
  2. 手表、手環、戒指、耳環、項鍊等飾品先拿起來,口袋清空,皮帶、鞋子、襪子也要脫掉。
  3. 不要空腹或吃太飽,趴著會不舒服,也會讓腹部卡住。
  4. 手法會接觸到比較怕癢的部位,像是腋下、脅肋(身體側面的肋排)、臀部(薦椎、尾椎附近、臀肌等)。


🙋治療後要注意什麼呢?

  1. 治療後身體結構仍會自行調整平衡一至三日,可能會出現全身痠痛感,或運動後的疲勞感,是正常現象不用擔心,如果痠痛明顯,建議熱水淋浴並原地踏步,可以加快結構平衡。
  2. 為了讓身體結構順利調整平衡,治療後三天內不宜劇烈運動、搬重物,也不要伸展、按摩、拉筋、重訓,或是使用按摩球、滾筒或筋膜槍,足弓矯正鞋墊和強調足弓支撐的鞋子暫停使用,以鞋墊平整、不會太軟的鞋子為佳。
  3. 觀察身體有什麼變化或感受。

結構治療療程如何安排?

身體當下狀況是一直以來累積的結果,不見得調整一次就能解決長期累積的問題,需要時間來讓身體結構系統還原,過程中每個人的感受也會不同。

🌒初期密集一點,每周一次,連續做3-4次,讓身體結構快點穩定。

🌓中期視情況拉長間隔,改成2-3周一次,這時身體結構已經相對穩定了。

🌔後期1-2個月一次,像是定期保養的概念;或是有不舒服再來找我也行。


結構治療為自費項目,請先至邱魏武醫師門診諮詢及評估

邱魏武醫師簡介及門診時間

結構治療案例分享


2024年7月6日 星期六

足弓問題

足弓是拱形有彈性的結構,能夠平均承受體重以及提供走路跑跳的緩衝,足弓太低是扁平足,太高就是高足弓。


🦶足弓發育階段及注意事項

兩歲以下嬰兒的足弓大多是扁平足的狀態,到了八到十歲自然會發展出足弓,在這之前如果沒有症狀,其實不需要特別治療。但如果有以下情況就需要找醫生進一步治療:

  1. 僵硬性扁平足,足部骨骼發育發生問題,無論有無承重都沒有足弓。
  2. 足底、腳踝或小腿常會疼痛,無法久站、久走或跑步。
  3. 走路或蹲下時容易跌倒。
  4. 走路內八。
  5. 鞋底磨損內側比外側快。


🦶高足弓

有部分的人可能會形成高足弓,這樣足底筋膜會非常緊繃,張力過大容易發炎。足底筋膜緊繃會也連帶影響到腳踝、小腿甚至大腿,長久下來會影響走路和運動;另外高足弓的腳只有腳跟和前腳掌(趾蹠關節為主)在承受體重,所以這兩個地方容易長繭疼痛;高足弓(扁平足也是)的人兩腳足弓高度通常不會一樣,像是兩腳一直踩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,往上可能造成骨盆、脊椎、肩頸歪斜,影響整個身體的平衡。



🙋足弓墊的作用是什麼呢?

對高足弓的腳來說,前面提到承受重量的地方集中在前腳掌和足跟,有了足弓墊可以從足弓幫忙分擔支撐一些重量,前腳掌和足跟的壓力自然會減輕,疼痛長繭的情形也會改善。

扁平足則是利足弓墊來造出足弓,但過程中容易不舒服,對足弓形態的影響也因人而異。

從結構角度來看,足弓的拱形結構來本來就不適合承受由下往上力量,這會讓足弓處在相對不穩定的狀態,如果再加上走路跑步需要的彈性變化就有機會造成骨頭錯位,附在骨頭上的肌腱、肌肉也會跟著出槽(就是台語說的突去/thūk kīk),接著就有機會往上影響到腳踝、膝蓋、骨盆。


🙋足弓問題需不需要用足弓墊呢?

如果還沒接受過結構治療,可以依照原本的使用習慣來減緩不適,如果已經開始進行結構治療,身體會逐漸形成新的平衡,足弓墊這個輔助就可以退場啦。


有足弓問題請來診諮詢及評估

邱魏武醫師門診時間

什麼是結構治療?

2024年6月5日 星期三

落枕了怎麼辦?

相信不少人都有落枕的經驗,早上起床突然一陣劇痛,才發現脖子沒辦法轉動,只要轉到某個角度就緊繃疼痛。


🙋落枕的症狀

突然發作(通常是早上),脖子特定動作(左轉、右轉、低頭、抬頭)引發劇烈疼痛、肌肉緊繃、脖子卡住,需數日至一周以上才能自行緩解,嚴重者可能會持續更久。


🙋什麼人容易落枕

  1. 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,例如長時間用電腦、低頭滑手機等
  2. 工作或習慣造成左右失衡,像是滑手機、偏重單側出力的姿勢等
  3. 精神壓力過大,會讓身體不自覺得用力、緊繃,長期下來會影響到身體
  4. 運動不足或睡覺姿勢不良,例如枕頭高度不適合、習慣側某一邊睡


🙋為什麼會落枕

落枕是因為頸部肌肉把頸椎拉歪,讓頸椎的排列偏離原本的軸線導致。常見的原因是因為胸廓(脖子的地基)歪斜牽扯到連結胸廓和頸部的肌肉,最後把頸椎拉歪。意思是頸椎是受害者,真正要處理的是胸廓。

從結構治療的角度來看,胸廓的問題是來自橫軸(雙手)或縱軸(雙腳)的張力造成的,透過針灸或手法調整這兩個地方,把不正常的張力解除,最後有必要才調頸椎(歸位)。

總結來說,要放鬆緊繃疼痛的頸部肌肉,也要把歪斜的胸廓調整回去,這樣就能大幅緩解疼痛,也減少留下後遺症和復發的機會。



🙋落枕了該怎麼辦?

只要沒有腫脹發炎,建議溫敷或熱敷,然後做橫軸三式(詳情看這邊)放鬆,拉筋以不痛為原則(但不太建議),太嚴重的要快點就醫。


邱魏武醫師門診時間

2024年5月22日 星期三

受傷後該冰敷還熱敷?

急性受傷後進行PRICE是已經行之有年的治療準則,分別是:

保護(Protect)、休息(Rest)、冰敷(Ice)、壓迫(Compression)、抬高(Elevation),其中民眾最熟知的大概就是受傷後24-48小時內要冰敷,之後才是熱敷。


🙆現在這樣的觀念需要修正了

目前已有文獻指出,發炎反應是組織損傷的初步反應,有發炎才會進行後續的組織修復。換句話說,任何減少發炎反應的處理(冰敷、止痛消炎藥物、免疫抑制劑等)都會延緩組織修復及癒合。


🙆最新的傷後處置(2019年,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)是PEACE & LOVE

急性期:

保護(Protection):受傷後的3天內避免患部受力,以防止再度受傷。

抬高(Elevation):將患部抬高高過心臟,可減少水腫。

避免消炎(Avoid anti-inflammatories):適度的發炎反應有助於組織修復,除非腫脹疼痛難以忍受,才使用消炎藥物或冰敷(冰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)。

加壓(Compression):適度加壓可減少組織內出血及水腫。

衛教(Education):了解損傷處理的正確觀念。



亞急性期:

負重(Load):在不痛的前提下,給予受傷部位適當的負重,有助於肌肉、肌腱、韌帶的修復。

樂觀(Optimism):保持正向樂觀的心情和態度對復原有正面影響。

血液循環(Vascularization):適度的有氧活動有助於血液循環,可幫助組織修復。

運動(Exercise):適度的運動可幫助重建活動力、肌力和本體感覺。




📍有些人可能會遇到受傷部位腫脹難消、消腫後仍持續疼痛或是活動不順的問題,那是因為結構歪斜造成額外的張力,限制了局部的流通,讓出血或是組織液難以吸收代謝,或是筋出槽影響到活動,這就要用針灸或結構治療的手法幫忙一下,消除不必要的張力,讓局部流通變好,才能好得更快。


同場加映:

什麼問題可以針灸?

結構治療常見適應症

精選文章

【案例分享】腰痠及大腿麻顯著改善

二十多歲男性,主訴腰緊繃痠痛,右側髖關節到大轉子發麻,從事園藝工作,工作常需背負較重的器械,多年前曾摔傷 🔍評估及處置 檢查發現主要雙肩緊繃張力大,右肩比較明顯,兩腳足弓排列不順,按壓有深層的痠痛點。 身體結構會因著工作、使用習慣、慣用手等因素形成平衡狀態,也保有一定程度的緩衝...